从怀旧风、时尚感到美食系、露营风
(资料图片)
“市集”这一兼具
传统与创新的商业模式
和眼下上海的天气一样
持续升温
伴随着政策层面
对“设摊经营”“地摊经济”的
包容和扶持力度加强
市集创业者们也有了更多期待
蜗牛是小众书店“乐开书店”的主理人,书店位于徐汇区文定路上的一个园区内,不临街,在二层,顾客大多是熟客。
对于摆摊,她很有心得。大概5、6年前,她开始接触市集,去摆书摊。“最早的话是在马当路上的新天地商场门口摆摊,尝试了一下觉得蛮好的。后来还去过田子坊、晶品购物中心、长宁来福士,也去过一些街道组织的、在社区中心里面做的周末活动。”蜗牛说,眼下,她已经成为了一个越发熟练的市集摆摊人。
“每次会带4、5箱,大概200多本书,基本都是精选的。除了我们书店的一些特色书籍,比如一些限量签名本和小众内容的书,我也会根据这个市集的特色或者当时的季节去选一些书,比如春天,会带一些自然类的书籍,那来逛市集的可能还有很多游客,我也会带一些上海旅行主题的书。”
蜗牛说,对于小众书店来说,市集是一个非常高效的获客渠道。“实体书店嘛,它是蛮受到地域性的限制的,有更多的机会出去摆书摊的话,可以把我认为值得推荐的书带到更多的地方。同时,市集会带来一些新的顾客,他们将来有机会的话就有可能来到我们的实体书店,当然也可以在我们的网店上下单。”
一个成功的市集,一定是丰富多元的
美食、咖啡、服装、饰品、手作......
琳琅满目的商品搭配精致缤纷的布置
自带“网红”引流气质
如果场地本身客流也不错
更容易产生叠加优势
林小薰是市集品牌“早春乐事集”主理人,她认为,“市集”这一商业形态之所以受到追捧,主要在于其营造的丰富度和松弛感。
“市集是一种非常放松的社交场景,简单的说就是人的温度。我们现在去商场里,看到的就是营业员,商品都是流水线上大批量生产出来的,但是在市集里,你面对的摊主,可能是自己品牌或小店的主理人,面对面的聊天,可以进行非常深入的交流。很多摊主他碰到一个喜欢他的作品、商品的人,非常非常开心。”
记者了解到,一些市集是收取摆摊摊位费,有的还会售卖门票,以形成商业模式的盈利闭环。“‘早春乐事集’不收摊位费,最后是收取摊主销售额的10%,所以对摊主来说,基本上没有什么销售压力,他们会更为悠闲地和顾客去交流,整个市集的氛围就会更加轻松、惬意。”林小薰说,因为已经塑造了一定的品牌效应,且有了喜爱“早春乐事集”的固定顾客群,他们一般是向场地方收取策划和活动费用。
对于绝大多数摊主和创意工作者来说
市集是一个很低成本的线下经营空间
在线上渠道铺货和销售,在线下市集展陈和获客,很多摊主都是“两条腿走路”,他们普遍也愿意尝试和参与多个市集。
林小薰告诉记者,她有一个熟络的面包摊,摊主是一对小夫妻。“他们居住在富阳的一个村子里,有一个自己的面包房,都是在那里制作,但是你能想象吗?他们的主要销售对象是上海人或者是杭州人。在面包店如此多的上海,他们的销量情况还非常好,足以养活家庭。这是市集能够给现代年轻人提供的一种独特生活方式的样板。”
事实上,市集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和创造就业。周女士几年前一直在东平路上摆摊,售卖很具特色的围巾、草包、毛毯等商品。
这两年,她主要通过在市集摆摊进行销售,今年摆了几次,感觉现场气氛越来越热闹,自己在选品上也有了更多的心得。“我的东西一向都比较特别的,因为我对色彩非常敏感,像围巾都是欧洲设计款式,还会售卖一些国内民族的、手工的商品。我已经形成了自己摊位的这种风格,好几次有顾客看到,会说之前在哪里哪里我见过她,哎呀我买过她的东西,还会介绍朋友来,我就非常地欣慰。”
周女士说,尽管一直很想拥有一家自己的小店,但碍于经济原因,没办法开出来。“希望上海能有更多市集开出来,因为要照顾几个孩子,我可能不太能跑远,市中心的、周末的我都是很愿意去的,多卖一些养家糊口啊。”她笑着说,大的孩子有时会帮她一起摆摊,多卖几件商品的时候,大家都很高兴。
上海的大型商场像BFC外滩金融中心,文旅商业景区像豫园商城、今潮8弄,潮流街区像安义夜巷、张园和茂名北路限时步行街、大学路等,都是举办市集的良好载体。
业内人士预计,今年会有更多商业地产、创意园区、公园社区等入局市集市场。
林小薰说,她也在积极吸纳优质摊主、做好创意策划,要在越来越“卷”的市集比拼中,打响自己的品牌。
“去年以来,确实是找我们的人越来越多了。城市商业地产他们需要引入更多人流,还有一个就是现在乡村振兴的发展,包括各地文旅的发展,都可以嫁接上市集这个形式,有时候我们也会去到周边城市做市集。”她表示,随着线下客流快速复苏,今年,市集肯定会迎来一波大的发展,“你有没有发现,就是疫情之后好像大家更加肯定了‘烟火气’这个东西,对于人们的生活来说,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需求和向往,市集就是‘烟火气’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。”
你爱逛哪些市集呢?
图片:受访者提供
-本文完-
版权声明: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